摘要: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伴随网络媒介而生的新型文学样式,其外译出海之路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海外读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较大规模的在线社群,自发参与到中国网络文学译本的生产、阅读、阐释、批评与传播中。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与国际阅读市场的日益对接,在受众圈层、内容供给与翻译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相应的发展局限。针对这些掣肘,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之路”急需构建以国家引导、业界带动、企业主动、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在内容业态上形成完整的跨媒介融合生产体系,以“中国故事”而非“套路”来优化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名片,建立符合数字化阅读需求的外译传播队伍,真实有效地实现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可持续、深入化阐释与推介。
关键词:网络文学;外译传播;参与式文化 ;走进去
21世纪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在一片质疑声中野蛮生长,凭借其独特的文学生命力与文化生产力扬帆出海,乘风破浪,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光彩,被誉为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齐名的“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1]]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和中国文化海外输出探索了一条成功路径。当前,如何进一步拓展优化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布局,借助技术革命和媒介融合的数字化优势,实现中国网文及其衍生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海外传播,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历程迈入“走进去”的时代新阶段,正在成为亟待重视的新课题。
一、呈现:
中国网络文学的参与式外译出海机制
进入web2.0时代,数字媒介的迅速革新促使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际出版与传播模式发生着巨变。[[2]]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伴随网络媒介而生的新型文学样式,其外译传播之路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海外粉丝基于共同兴趣形成较大规模的在线社群,自发参与到译本的生产、阅读、阐释、批评与传播中,并积极“挪用”译作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特色叙事资源进行本地化创作,以不可阻挡之势构筑了中国网络文学参与式海外传播的虚拟江湖。从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概念来看,[[3]]这种媒介技术赋权下以粉丝主体为最强大依托的海外传播活动充沛着大量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然成为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现象,是中国译介文学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开展数字传播与文化消费的典范。
(一)社群互动:外译传播媒介的社交基因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旅发轫于海外粉丝翻译社群,目前海外阅读圈已有上百家由粉丝社群自发管理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网站,包括火爆英语世界的Wuxia World,Novel Updates, Gravity Tales,以及在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力的Chireads(法),Rulate(俄)等翻译平台。以早期海外圈现象级翻译社区“武侠世界”(Wuxia World)为例,网站导航栏专门设有论坛,细分为小说讨论区(Novel Discussions)、交流区(General)、社群创作区(Community Creations)与剧透区(Spoiler Forums)。众多粉丝汇聚于云端,通过超级文本连接方式在不同的交流专区、译作文本、翻译网站以及社会化媒体之间穿梭,以点赞、评论、分享和转发的方式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与背景设定进行热烈讨论,对个人喜爱的翻译小说进行催更与“安利”,对故事蕴涵的异质文化相互解疑答惑,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阐释文本的快感与成就感,完成在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这种基于个体的文学阅读与文化体验而主动展开的社交互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筑了多层次的对话。阅读的乐趣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信息交互方式赋予读者的参与感。这类具有社交互动基因的外译传播平台扩大了文化交流的接触面,促使海外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外译传播社群的文化认同效应不断扩大,对于当今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二)内容产销:外译传播主体的多元身份
中国网络文学外译传播过程具有数字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与多点性。在以网络和移动通信为核心媒介的外译传播模式下,作为参与主体的海外读者具有多元身份。[[4]]他们不仅是文学外译终端产品的阅读者与消费者,也可以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实现不同角色的转换,成为类型文学的内容创作者与传播者。不少海外读者熟悉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调式,他们积极挪用译作富含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与故事资源,以“解构—建构”的逻辑进行文学文本的再生产与传播。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Webnovel)设有海外原创专区(Original Stories),以满足粉丝读者的创作欲望。一位名叫Tina Lynge的丹麦粉丝受到英译仙侠小说的启发,效仿中国网络文学的写作手法与故事框架,沿用仙侠小说中相关道、气、丹田等中国文化元素,并与西方玄幻小说中的魔法、灵力概念相结合,其原创英文小说《蓝凤凰》(Blue Phoenix)不仅以电子书的形式在亚马逊网站上架出售,她还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上注册小说同名账号,专门运营中国仙侠英译小说的更新章节。在英译小说文本“盗猎”与“游猎”过程中,传统的文学译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单向二元对立局面正在消融,海外粉丝不仅是中国网络文学所架构的虚拟江湖的“爽感”体验者,也成为受翻译文学反哺的虚拟江湖建构者。这一过程中蕴含着“参与创作”的兴味,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粘合与重构的可能,更为世界文学的生产及其全球传播提供了新的实践方案。
(三)大众阅读:外译传播话语的民间表达
在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传统印刷出版传播流程中,往往体现着由国家、汉学家、海外重量级出版社和权威媒体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范式,译介选材多由中国政府赞助的外宣出版机构或国外版权代理机构主导,对于译文质量和接受效度的考察也往往交由学界权威人士或主流文坛的评论家。但是,网络的媒介特性为瓦解精英霸权提供了技术可能。[[5]]在数字传播语境下,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促使话语表达传播渠道极大拓宽,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中心化态势,传统文学对外输出体制下由精英阶层掌握翻译传播话语权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译介内容、出版形式、传播途径的选择权过渡到民间乃至大众市场。在“武侠世界”的资源专区(Resources),海外粉丝自发搜集资料,以词条标注的形式建立并完善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百科,其中包括“道家入门知识”(Basic Dao Primer)、“通用术语表”(General Glossary of Terms)、“中文俗语词汇表”(Chinese Idiom Glossary)等超文本链接,意在对译本涉及的语言与文化现象进行介绍与阐释;在翻译讨论区(Translation Discussions),不少粉丝对译作质量发表评价,甚至会对译者的注释提出质疑,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搜集和资料佐证,在互动交流中对译作生产进行监督,并给予及时反馈。在对话协商与资源共享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原文取向和精英评判的译作评估传统被削弱,使普通的草根翻译与文学爱好者获得了开创和引领新型文学外译传播风潮的可能。
二、审视:
中国网络文学走进去的发展困境
(一)趣缘空间下的受众圈层封闭
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在其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概念,即群体聚集在虚拟空间中,以某种共同的取向为桥梁进行讨论,他们投入了感情和经验,形成了“社会性群集”。[[6]]随着网络共享空间信息流的不断延展,虚拟社区的群体连接不再局限于血缘、地缘等关系,而是转向趣缘等兴趣导向为主。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进入数字全球化时代,在译介文学的传播场域中,网络媒介充当了读者的延伸,它打破了时空的桎梏,更具“即时性”地使拥有共同文学兴趣与审美偏好的人得以聚集到一起,促成了数字时代趣缘群体的形成。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社群本质上属于以兴趣和品位作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这些粉丝社群以趣缘为核心,以网络社交与传播应用为工具,把喜爱武侠、仙侠、玄幻小说的海外读者和同好联结集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互动,建构起灵活而不失稳定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趣缘圈”。然而,共同兴趣是趣缘社区的核心与纽带,也同样决定了社区的边界。[[7]]从中国网络文学的整体受众来看,海外读者群体的年轻化倾向明显,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是驱动网文海外传播圈层文化消费增长的中坚力量。[[8]]他们是时下流行文化的爱好者,其中不少海外青年读者在阅读中国网络文学译作之前已经接触过流行日韩的轻小说,他们在“参与—退出—新参与”的阅读循环中享受着自己的趣缘生活,这一点恰恰是趣缘关系“圈子化”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的可持续、深入化海外传播受限于趣缘空间中的“受众圈”,需要拓展圈子边际,寻求“破圈”机会来进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读者群体的接受视野。
(二)粉丝经济下的快餐式内容供给
自2017年阅文集团正式上线“起点国际”海外门户以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商业化消费时代大幕拉开,掌阅科技、纵横文学、推文科技等网文企业相继通过出版授权、付费阅读、作品改编等形式布局海外业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疆土一时间风起云涌,群雄割据。据《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增速为145%,规模达到11.3亿;用户规模增速160.4%,达到8316.1万人。[[9]]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门户天生自带商业实体和内容平台的双重特质,引来资本的趋之若鹜,对于它们而言,海外受众则更多意味着金主的消费身份。粉丝群体的点赞、评论、追捧以及参与式传播社区的形成正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粉丝经济”最为强大的消费依托。这种文化消费逻辑不可避免形成了一种明显的金钱、权力关系,各大龙头企业更加重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与消费潜力,难免使其内容生产被商品主义和消费主义紧紧钳制。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内容仍主要集中在玄幻、武侠、仙侠等架空历史类小说,在快速的市场节奏和商业运营模式下,为了迎合上线数量和更新节奏,以市场宠溺为风格的“小白文”写作迅速成为标准模式,以致原本富含“中国特色”审美体验的文学叙事很快流于套路重复的公式化写作,进而带来了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类型同质化、故事模式化、主题肤浅化、人物脸谱化的快餐式内容供给。
(三)资源缺失下的业余式翻译模式
翻译是网文出海的最基本前提,也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可持续海外传播的一大掣肘。具体而言,网文外译行业缺乏优质的翻译资源,业余式翻译现象层出不穷,突出表现为翻译速度慢、周期长、成本高、语种类型少、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翻译营收模式不稳定以及翻译产业不规范等。大多自发性的翻译社区在建立之初没有考虑营收问题,译作供读者免费阅读,译者多来源自粉丝群体,且大多为兼职,他们的翻译收入主要来自于网站平台的广告分成和读者众筹。这种出于个人兴趣而“为爱发电”的翻译行为本身难以坚持,也缺乏一定标准化的培训考核与规范约束,粉丝译者(Fan Translators)的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此外,要在译本中再现不同网络作家笔下中国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审美、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并让海外受众得以理解、接纳乃至认同,这需要译者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风格维度进行充分考量,保留异域文化特色,不减损文本叙事魅力,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又能贴近海外受众的阅读偏好与认知图谱,这要求译者具备极强的双语能力、文学素养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辐射范围从东南亚与北美地区向非洲、欧洲、日韩等地不断发展,海外受众的阅读需求和审美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翻译的语种类型仍然有限,翻译本地化过程中面临的诗词古文、俚语等异质文化差异也加大翻译难度。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网络文学动辄几百万字的篇幅,高质量的翻译机构与专业译员异常短缺,短时间内生产的译文大多仅仅观其大略,传其大意,有粗制滥造之嫌,很难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饥渴,也或将影响到中国网络文学整体的外译输出与口碑评价。
三、展望:
中国网络文学走进去的未来想象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正经历从内容到模式、从周边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不断升级,其出海之路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文化体验与可持续传播,需要集聚数字技术赋予跨文化传播各个主体的优势力量,构建以国家引导、业界带动、企业主动、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外译传播新格局,增强融合力,拓展多方协作的深度。相关部门应从全局出发,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布局,搭建中国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国际交流平台,以整体意识协调推进不同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网络文学企业要积极抓住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红利与时代机遇,携手优质本土站点以尽快掌握开发海外市场的主导权,强化与海外地区的外译授权合作关系,发挥海外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助力中国网络文学跨界“出圈”。作家界、出版界、评论界、学术界以及各类文化传媒协会要有敏锐的行业嗅觉与学术担当,积极联合海外主流媒体和文化机构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围绕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加强学者推介、专家评论、媒体宣传以及配套读物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推广,促进国际传播的不同场域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认识,为海外受众充分参与到中国网络文学阅读与创作之中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二)以媒介融合突破国际传播产业的内容模态和业态
随着网络文学与国际市场的深入对接,网文出海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译作出海。为建设面向全球文化产业的新生态,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需要突破文本层面的语境限制,不囿于单纯的语际翻译,积极开发多模态的符际翻译,实现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与交互技术的媒介融合与创新,以突破海外传播产业的传统模态和内容业态。首先,围绕网络文学优质IP进行漫画、电子游戏、手机游戏、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其他文化产品的跨次元衍生,组建面向多元媒介受众的资源库,开发多种新型媒介平台向海外输出形态丰富的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特色文化产品,以多元性的全媒体融合方式覆盖更广泛的海外受众群体。其次,发挥数字化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准把握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文化语境与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社交传播、群体传播等契合网络文学特性的形态,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的阅读旨趣和消费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进行中国网络文学跨媒介产品的精准投放,因地制宜地服务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再者,通过举办网络文学国际博览会、国际书展、作者见面会、粉丝联谊会等接触式传播活动,突破虚拟网络社区的次元壁,积极融合线上与线下、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联动,促进海外受众与中国网络文学及其衍生文化品的深入联动与交互,助力形成良性的产业闭合回路。
(三)以“中国故事、世界视野”引领走进去的精品孵化
优质内容是中国网络文学实现可持续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基础和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国世界综合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网络文学国际化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截止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出海覆盖4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0]]中国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应在世界的坐标系中,根植于中国特色的文学内涵和文化命脉,以中国话语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兼具人类情怀与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古往今来的好故事往往描摹人性,启迪智慧,探索正义、勇敢、奋斗等属于全人类的生命主题,从而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琅琊榜》《将夜》《盘龙》《斗破苍穹》《天道图书馆》等在海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小说往往利用神话传说、地理历史、诗词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文本中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将自强不息、行侠仗义、尊师重教、保家卫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于个体奋斗故事之中,这种充满诗书剑气、奋斗励志、人文道德的玄幻江湖是区别于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中国智慧与审美风尚,其蕴含的公平正义、爱情友谊、积极向上、热爱和平等主题也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世界与价值追求。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内容建设要在世界视野下,全面贯彻“内容为王”,挖掘人类文化心理的共通之处,塑造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角人格,不断丰富网络文学作品蕴含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体系,实现中国故事的精品孵化与有效传播,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魅力和中国风貌。
(四)以校企合作培育数字消费时代外译传播人才梯队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经常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具象化的符号表现形式,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决定了译本是否能够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网络文学文本的美学特质。中国网络文学从顺利走出去到可持续走进去呼唤着当前网文翻译产业的勃兴,需要有效整合零散的翻译资源与民间传播实践,加强高校、企业以及相关行业机构的互通合作,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高水平的网文外译传播队伍。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体系下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国际交流处以及孔子学院对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影响力,吸引并挖掘热爱中国文化与网文传播的跨文化译者。网文企业可以积极与海内外高校以及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优秀网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对译者的翻译能力、知识储备与跨文化传播意识进行专业化培训考核,对翻译工作组织与执行的各个流程实施专门化、规范化的评估标准,共同建立更为成熟完善的网文翻译管理机制,促进网文翻译走向职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此外,随着翻译传播流程的技术化、智能化、共享化特色日益凸显,AI翻译系统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升网文出海效率。例如,“起点国际”为提高网文出海的翻译产能与质量,借力翻译技术与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优势,建立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译本语料库与网文特色核心术语库,不断修正优化AI翻译模型,对海量的经典文本资源进行专项的语料训练,并转化为网文外译队伍在翻译与本地化实践中的优质语言资产,为网文的规范化外译提供可持续的参考与依据。面对网文出海业务的翻译产能不均衡局面,未来需要培育熟悉目标语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掌握人机互动翻译软件应用能力,集市场调研、翻译选材、译介推广、版权运营、效果评价于一体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外译传播人才梯队。
四、结语
作为通俗文学的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发展蔚为壮观,其出海之路另辟蹊径并取得丰硕成果,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先锋军。当前,网络用户爆炸性增长,全球流量和网络阅读空间日益垂直细分,海外读者的阅读口味日渐挑剔,急需构建以国家引导、业界带动、企业主动、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海外传播新格局,突破传统内容业态,以形成完整的跨媒介融合生产体系,以“中国故事”而非“套路”来优化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传播名片,建立符合数字化阅读需求的外译传播队伍,避免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的昙花一现,真实有效地实现中国网络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可持续、深入化对外输出与全球传播。
(作者单位:孙乔可,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李琴,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1]]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网络文学、影视剧风靡海外,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EB/OL]. (2018-01-19). http://ex.cssn.cn/wlwh/201801/t20180119_3821823.shtml.
[[2]] 杨陇,张文倩. 国外研究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传播——以“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为例[J]. 中国比较文学,2021(2):40-55.
[[3]] Jenkins, Henry.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Studies i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3.
[[4]] 刘琛.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身份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5-150.
[[5]] 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3-152.
[[6]] Rheingold, Howar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an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3. 53-54.
[[7]] 蔡骐.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5-23.
[[8]] 艾瑞咨询. 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 [EB/OL].(2019-06-21). 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389&isfree=0.
[[9]] 艾瑞咨询. 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EB/OL]. (2021-09-03)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840
[[10]] 艾瑞咨询.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EB/OL]. (2020-08-31)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644
作者简介
孙乔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CIOL)正式会员、全球化与本地化协会(GALA)学术会员、Communication and Linguistics Studies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审稿人、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认证文教类专家。从事网络文学译介研究,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中央级报纸1篇,出版译著2部,获2019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特等奖。
阅读原文
原文《网文出海何以“走进去”:发展困境与未来想象》刊于《出版发行研究. 2022,(03)》,如需下载原文可搜索下方网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2&filename=CBFX202203015&uniplatform=NZKPT&v=AUajJedgzLlRzqkECHPbD58UtfgQ2HUE6WPxyYpwLYJ1a8rsdkk_RburxOaky_9j。